在這當中供應鏈怎么辦?就是要有平臺功能,分兩類平臺,一是服務和硬件功能平臺。硬件很關鍵,要建立良好的環境;如果說是產業,那么這個產業一定是生產生活和服務配套的,很完善的產業鏈。二是可再生資源的平臺。可再生資源會成為主流。建筑企業要考慮未來的發展,要有技術儲備,像華為這樣也有不斷的技術儲備,一旦成為主流的時候完全可以跟得上。創新是不斷的。如果我們把可再生的立項倒過來,原材料通過循環再生可利用。我參觀了兩種工廠,一種是原材料很多浪費了,第二種是沒有浪費的東西,因為他把所有的需求都配套起來,任何一個配料都可以做成其他方面,充分利用,沒有浪費的地方、沒有垃圾倒掉。現在建筑業最大的問題是建筑垃圾,是一種公害。如果這個垃圾是可以再利用的,也如果你已建成供應鏈平臺了,那就可以把這個立即消化掉。那你這個企業就不得了了,因為大家都在這個平臺上。這是未來發展的一些方向。
展望未來建筑供應鏈、產業鏈發展的模式。首先要清楚地認識到產業發展已進入“下半場”,信息技術的應用已進入“下半場”。數字經濟就是五年的分享,五年之內必須在某一個行業有細分的領域占到全世界的前列,未來才會有制高點的發展。所以未來五年是數字經濟和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就區域來說,城市也好,企業也好,必須要針對數字化的轉型,這個轉型就是產業的數字化,融合才能提質增效、高質量發展。在這當中,你必須提高平臺的服務化。這時的生存就是平臺的生存。剛才提到的兩種平臺都有生存的價值。
再一個方面就是國際化。實現建筑業國際化一是大環境的要求,二是對外承包方式。其中后者如果說1.0版是建筑業能夠走出去做事了,則2.0版就是布局了;3.0版就是在國際上樹立我們的領先地位。這三個階段是建筑企業要走的,一是先走出去,二是進行產業鏈、供應鏈全球化布局,三是能夠在布局當中處于領先地位,三個階段用不同的模式來發展。
現在,商務部正鼓勵向全世界做對外經貿產業鏈。據不完全統計,列入國家計劃的已有100多個。我想建筑業也有這個特點,我們去建設經貿合作的產業鏈,能夠留下來做服務的更好,這種模式估計還會更多。可能更多的,是境外做產業。境內也可以做中外經貿合作的。這兩種都是未來國家產業發展的方向,現在我們正緊鑼密鼓地在做大量的調研。一個是干脆到國外去做產業鏈發展,這個規模很大,有的可能是幾萬平方米、幾十萬平方米。還有在邊境地區作為雙方合作,比如云南和老撾合作的產業園,老撾有很大的力度,比如中資企業可以在老撾那里管理99年。云南一看對方這么大力度,我們的力度也要很大,所以云南就把這個地區從地級試驗區一下升級為由省長領導牽頭來做這件事情。第三個就是境內,比如青島做上合組織的合作產業園,在寧波做東盟的產業園,在很多地方做產業園,做國際產業園的產業建設。當然也包括我們的勞務市場等等。
我們看到第一階段的承包。據美國統計,2017年,承包商總共在本國以外獲得了將近5000億美元的項目。我認為,隨著建筑業的全球化布局以后,這個規模還會越來越大。我國的對外承包工程,第一步肯定這樣做,就是我們先去承包。第二步我們可能要主動進一步發展來做。在這當中我們可以借鑒一下全球供應鏈公司的排列,可以看到像供應鏈做得最好的還是日用品這一類和商貿的企業,比如像高露潔、雀巢、百事、思科等等。中國是阿里巴巴供應鏈做得比較好。供應鏈可以提高效率10%~20%,而建筑業還是一個供應鏈建設的初期,建筑企業中做得比較好的肯定是數字化程度較高的。建筑業數字化程度低的狀況會逐步得到改善,未來我們的規模會更大。在實踐中有很多經驗可以借鑒,未來我們可以更多地總結。
進一步的發展會是什么狀態?我想如果是發展數字經濟來引領產業轉型升級時,在做的時候肯定是生態的——生態包括企業生態和區域生態。這其中,最核心的是供應鏈。為什么?因為只有供應鏈才能把企業的要素集中到一塊,融入了買方、賣方的平臺;第二種是第三方服務形成平臺企業,這也是最核心的。無論哪種,首先得有一個供應鏈的平臺,就是有這么一個核心把大家集聚到一塊,作為核心再往外擴展,就擴展到各個方面了,有物流的、金融的、電信的、咨詢的、教育的、培訓的,如果是國際化,還有法律的,各種各樣進出口的。如果再往外拓,就要和社會、經濟、政府的監管形成一個體系了。這是作為企業來說你是從內往外擴的,但從政府來說這個模式就倒過來了,我首先要有一個良好的環境,就是從外圈往里圈去套。如果是政府要打造環境,還要選定特色產業,貼近你良好的環境。如果是企業就從核心往外擴,你形成一個生態。如果作為政府來說,就是從外圈往里圈套,首先有良好的服務,來鼓勵我的特色行業形成我們的生態環境。
建筑企業這兩種都應包括。企業要融入環境當中去,要么你成為龍頭,要么就成為第三方供應鏈平臺,來形成自己的生態往外擴到落地。如果對政府來說,就形成環境,從外往里面擴,這有大量可以定位的地方。比如杭州叫數字經濟第一城,就是打造數字經濟,也是建立很多核心產業配套生產的城市。我們說電商在杭州已經形成生態了,吸引了大量的創新創業,包括配套你也會很吃驚的,據說杭州為電商服務的模特就有5萬人。這是不完全統計。這就是為了電商服務的生態。建筑業肯定也要有人才培訓機構,這種機構規模也比較大,到底有多少,也得按照生態區打造。目前架構還不夠形成體系,許多地方正在不斷探索。比如陜西有個地級市,他們找的就是化工電商平臺,認為這個細分領域可以做到全世界第一,就把化工平臺的電商企業全都引進,通過供應鏈的打造,慢慢形成一個生態,最后政府一致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核心產業。我在湖北的一個地級市也發現他們在打造城市物流配送,也是引進了龍頭企業后逐步形成生態。重慶市江津區的建筑勞務基地建設和勞務輸出已經是一個很重要的產業了,如果規模特別大就可以建立自己的生態,如果是小企業就加入特殊的生態環境,這樣你的生存環境就會很好,而且可以在全世界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所以我們說打造生態一定要按照這種模式來做。
那如何來做這件事呢?就是我們怎樣提供機遇和迎接挑戰呢?我想建筑行業的機遇和挑戰,首先我們還是要聚焦行業本身。因為有過渡,數字經濟也不能跨行業做,當你足夠強大的時候才去跨行業。比如馬云現在就不得了,現在電商已經走出了本身的數字化行業,已經到外面去擴張了,因為本身這個行業已經處于龍頭地位有競爭力了,所以他才擴展到各個行業。比如打車行業、零售行業、住房行業,市場在逐步擴展,還有文化行業,都在逐步擴張。但我們首先還是立足于本身的行業,然后把建筑行業的一產、二產、三產融合起來。還有就是把建筑勞務市場結合起來做。其次我們還是要逐步以創新為動力,成為技術的支撐。再次就是要運用電商的觀點,以銷售為主,就是說以數字化貿易來引領。當然首先你得賣出去,不管什么建筑的市場得有訂單、得賣出去,這個需要通過合作來實現。
那供應鏈該怎么辦?現在還需要重新洗牌。剛才我們談到很多龍頭企業都在做,第三方也在做,這時希望有一些規劃實施方案出來,作為政府和企業來說還要做規劃設計、實施方案、做供應鏈布局,打造我們的數字品牌。搭建平臺還得引進各方面資源,就是合作共贏的資源,這個資源肯定是要大家來合作。剛才我們說了聯盟等形式,但更重要的是要規范,規范就需要我們盡早參與標準規范的制定和認證。這個政府也有,如果政府做產業園也需要這樣做標準,企業也要做標準。一定要按照你的標準規范的才能進來、做合作,如果滿足不了肯定要淘汰。當然還要落地實施。作為全球服務融合發展,這都是未來一種趨勢的發展。
總的來看,建筑業是一個傳統行業,改造升級通過數字化發展,是未來五年的重點。如果說2015年以前是電商時代,那么2015年以后數字化逐步形成,到2017年和2018年,社會的共識是進入數字化電商的時代。電商已經成為傳統產業了。大家可以注意,就是像京東、天貓平臺已經歸成傳統的產業去了,他們也面臨一個傳統的轉型升級。怎么來做呢?其轉型升級就是社交電商,比如突然出現一個拼多多。原來京東、天貓已經占領了中國的市場,新的狀態不太可能出現,突然我們可以看到拼多多出來了。很多人說上海這么高端的地方怎么出了拼多多這樣一個平臺呢?但我們認為存在就是合理的,有需求就有市場,三年他做到了上市。今年最新的統計,最近12個月他的交易量已經達到了7000億,你根本不可思議,超過了京東。京東做了多少年了?所以京東反而成了傳統的了。這就是新興的東西還在不斷地發展,說明電商時代已經過去了,下一步未來的五年一定是數字化電商,就像我們說建筑業是未來數字化轉型的主戰場。
今天我們來共同研討建筑業的轉型升級,也希望我們現在做的服務貿易中也能跟蹤勞務市場,做全球產業鏈的布局。希望商貿能走出去,有訂單、有銷售,來拉動其他方面,這當中就有建筑市場和建筑勞務市場。所以今后的合作機會會更多。
(全文完。作者系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全國絲路電商研究院理事長。根據其在2019中國建筑業供應鏈與勞務管理高峰論壇上的演講錄音整理,未經本人審閱。內容有刪節)
鏈接:
[2019建筑供應鏈高峰論壇]陳進:數字經濟供應鏈發展新趨勢(一)
[2019建筑供應鏈高峰論壇]陳進:數字經濟供應鏈發展新趨勢(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