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上午10時,莆田應急病房及肺科大樓配套工程舉行了簡短的移交儀式。莆田學院附屬醫院黨委書記、院長林海濱,中建海峽助理總經理兼莆田中建黨總支部書記、董事長陳光明分別代表項目建設方與施工方簽署移交書。
  自1月27日項目開工建設到移交院方,僅僅用了10天,比合同約定的15天工期整整提前了5天!
  疫情就是責任,現場就是戰場!
  作為中國建筑駐閩央企、福建省建筑業龍頭企業,中建海峽在全面做好企業疫情防控的同時,也在時刻為阻擊疫情擴散待命。
  1月26日傍晚,中建海峽接到莆田市政府要求,計劃在莆田學院附屬醫院現應急病房南側新建應急隔離病房,要求滿足負壓隔離要求,用于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病例增多的緊急情況,建設工期只有15天。
  一場與時間和生命的賽跑就此拉開。
  2個小時后,莆田中建總經理林國文、副總經理周黑撇等一行人員就趕到了現場,冒著寒風、打著手電進行踏勘。
  此時大家才知道,項目施工場地極為復雜,項目施工現場與定點收治病人的病房只有一墻之隔,人員的防疫問題也不容忽視。而且除了近1000平米的應急病房,還有大量的室外配套雨污水、給排水、消防、供氧管網安裝任務,肺科大樓配套工程還有4個100噸玻璃塑鋼化糞池需要緊急調撥。此時,正是農歷大年初二,春節假期加上疫情形勢嚴峻,從哪里來這么多人力物力?
   “同志們,有任務了!”從福州驅車趕回莆田的路上,周黑撇就在想這些問題。項目工期短,工序卻一個都沒少,單靠一個單位無法解決,離病人這么近,有幾個人愿意來?
  令他感到意外和感動的是,擔心的問題都很快得到了解決。
    “履行央企責任,集合全公司資源,全力以赴,務必完成建設任務!”在1月27日的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布置會上,中建海峽黨委書記、董事長林向武明確提出了要求。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建設病房的消息在各參建單位的工作群里也都得到了快速響應,除了緊急從在莆田本地的趕工項目和公司長期合作的優質班組抽調工人,不少管理人員在得知消息后紛紛發來了“請戰書”,從各地趕到莆田,更有不少莆田本地的員工“不打招呼”直接到了項目現場,請求參戰。
90年的項目經理、預備黨員陳茂靖1月19日才辦完婚宴,26日當晚就出現在了踏勘現場;91年青年黨員、機電安裝人員丘楊清是家中獨生子,已經連著在工地過了兩個春節,卻說服了放心不下的父母,從龍巖趕回了項目;95后的工程裝備人員梅鐵煌在工作群看到消息,提著行李就意外出現在了工地……
  1月27日當晚,5部渣土車、2部挖機、2部隨車吊立即進場施工,先遣骨干管理人員和班組負責人50余人全部到位,廈門東北設計院根據業主使用功能要求,當晚就完成初步設計平面布置圖,工程裝備公司僅用10個小時完成了辦公區臨時用房搭建,為后續施工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為了打贏這場艱苦的戰役,1月28日,經中建海峽黨委批復,通過接力統計的來自莆田中建、廈門中建東北設計院、工程裝備公司、機電安裝工程公司、建筑裝飾公司等多家專業單位的33名黨員成立了臨時黨支部,并同步成立了26人的黨員先鋒隊、40人的青年突擊隊和72人的工人先鋒隊。大家面向黨旗團旗莊嚴宣誓:全力以赴,不負使命,戰之必勝!
  危難之際顯本色,攻堅克難當先鋒!
  “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而無備。”從項目開工建設伊始,項目團隊便下定了決心:提早一分鐘交付,就多一分打贏疫情阻擊戰的希望。
  1月28日,完成地面清障和放樣,組織開始病房基礎澆筑;1月30日,應急病房基礎基本完成,肺科大樓排污管道交付使用;1月31日,應急病房主體廂房吊裝完成;2月4日,肺科大樓配套工程部分提前6天完工交付;2月5日,項目提前5天完工!
  圓滿完成建設任務,科學的施工組織非常重要。周黑撇介紹:“在施工組織中我們打破了原先的項目管理模式,成立聯合指揮部,借助中建海峽的全產業鏈資源,充分調動各參建單位高效聯動作戰,通過24小時不間斷兩班倒作業,實現多個工序的無縫穿插,有效地節約了施工工期,才有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材料問題同樣是關系項目建設進度的關鍵。1月30日,廂房主體結構材料已無法滿足現場進度的需求, 91年的工程裝備人員阮興身當天奔赴漳州角美,直接駐廠盯著發貨,終于在2月1日凌晨1點完成發貨任務,而此時趕回到莆田入住酒店的他卻因為學校身份證地址在武漢被酒店拒絕,差點流落街頭……2月1日,為了解決整體衛浴材料緊缺的問題,兩名90后小伙熊居明、陳許鋌又主動請纓,冒著危險穿過溫州等疫情重災區前往蘇州工業園區,往返1800公里,在二月的寒風中苦等了兩天,最終以執著打動廠方,連夜運回了12個病房的整體衛浴材料。項目裝飾負責人、預備黨員陳鳳海針對裝飾材料緊缺的情況,當機立斷決定將原先項目室內外裝飾需要采購的觀察門、吊柜、地柜、鋼結構雨棚等材料都結合實際改為了部分現場制作,盡可能確保項目各項工序順利進行。
  由于應急病房采用裝配式廂房建設,涵蓋水電、通風空調、消防及智能化,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技術難點同樣不少。但在青年黨員團員面前,這些問題一一攻克。項目團隊在項目建設中大量采用標準化、模塊化設計,有效減少了現場作業工作量,實現了效率最大化,僅用32個小時就完成了應急病房的主體結構安裝;采用工人分組分工序組裝的方法,僅用 24小時內完成整體衛浴安裝。
  同時,為了滿足負壓隔離的需求,來自機電安裝工程公司的黨員黃少元、丘楊清通過采用機械排氣與自然補風結合確保病房與醫護人員通道負壓,采用機械排氣與機械補風結合確保護士站與其他不相干功能間正壓,滿足了《傳染病醫院建筑設計規范》要求;采用銅管焊接成密閉集成系統,引至負壓吸引系統機房處理,完成了負壓吸引系統的安裝。同時,大家集思廣益,利用沖擊鉆頭+擴孔器的方式,解決了應急病房新風系統安裝墻體取孔數量大、速度慢的問題,并實現了一次成型。新風系統安裝完成后,項目團隊又創新采用了pvc板封口法,解決了風管穿過墻體在墻板開孔處留下開口的問題。
  災難面前,方顯責任擔當。因為事發突然,不少設計人員已經回了老家,辦公不便,他們就“征用”了鄰居、家人的電腦,安裝設計軟件進行設計,通過“云辦公+遠程協助”,及時跟進指導現場施工;擔心材料供應不及時,工程裝備人員駐廠監工,連著幾天忙到凌晨;現場作業人員長時間佩戴口罩,臉上留下了不同深淺的勒痕,耳朵磨破了皮也顧不上疼;負責給排水安裝的工人蹲坐在僅有60公分高的地方安裝管道,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在人均步數幾十步的時候,不少參建人員卻以每天3萬步的記錄占領了朋友圈封面……
  “越是艱辛,越是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的時刻,有困難大家爭著上、搶著干,用實際行動做先鋒示范,展現我們央企員工的風貌。”項目臨時黨支部書記陳光明說。
  邊抗疫邊防疫,眾志成城排除萬難!
  和武漢、河南的一些新建應急隔離病房不同,莆田應急病房及肺科大樓配套工程現場作業面緊鄰原定點收治新冠病毒病患的隔離病房,距離收治確診患者的通道僅有2米。
  120救護車每天來回在項目部門口和施工人員眼皮底下來來回回,閃爍的警示燈和急促的警報聲讓人不自覺地神經緊繃。
  這對每名參建者來說,都是生理和心理的雙重考驗。
  “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把現場人員生命和健康安全放在第一位,扎實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高質量完成光榮使命。”1月31日,林向武赴項目召開現場辦公會反復強調。
  項目部第一時間制定了現場防疫知識暫行措施,并安排專人負責防疫工作。每天進場實名制登記、消毒,每隔4個小時測量體溫、更換口罩,每天對辦公區、施工現場消毒2次,安裝紫外線燈、邀請醫護人員進行防疫知識宣貫,更安排了紀檢人員對口罩佩戴情況等進行監督,防止出現錯誤佩戴或違規摘下口罩的情形。
  然而,項目在建設中還是遇到了不少危險情況。1月29日中午,項目部收到院方緊急通知因原床位有限,30日中午肺科大樓將啟用開始接收病人。但當時,肺科大樓主體上的排水排污管線均未接到化糞池,化糞池也還沒接到市政管道,如果安裝調試出錯,存在感染風險。項目生產負責人陳天富第一時間從莆田周圍調集經驗老道的水電工20名,三個工作面同時開工,并同步做好防疫消殺工作,經過連續22小時的施工,排水排污管道調試完成并順利接到市政管道。2月6日下午,項目剩下最關鍵且最危險的工序——將在建應急病房和原收治確診患者病房兩座建筑物的排水排污管道連通并轉接到化糞池,完成一整套的排污系統。5名工人穿上防護服,戴上護目鏡,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進行管道安裝、封閉、調試、消殺工作,順利完成作業。
  戰“疫”前線的情況,同樣牽動著很多熱心企業和市民群眾的心。項目的階段建設情況在福建日報、福建省電視臺、今日頭條等報道后,累計獲得了超過百萬的閱讀量,無數“云監工”紛紛留言,給建設者們加油打氣。更有不少供應商幫助協調或提供醫療設備,愛心企業免費為參建人員提供用餐,熱心群眾為項目送來了口罩等防疫物資,這些愛心善舉,如同涓滴成河,為建設者們增添了無窮的動力。
  疫情擋不住逆行者的腳步!正是有了這一群無畏、奉獻的年輕人,為打贏這場疫情阻擊戰貢獻青春和力量,交出了一份“硬核”答卷!(整理、組稿:唐曦,素材來源:莆田中建張銳、林欽,機電安裝工程公司方幼株、丘楊清,工程裝備公司王怡、程惠娟、吳志成,廈門東北院黃煥光,建筑裝飾工程公司陳鳳海,上海分公司孫天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