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天津市人社部門將建筑業作為推進農民工參加工傷保險的重點行業,通過便捷參保、快速理賠、貼心服務,使建筑企業由“要我參保”轉變為“我要參保”,建筑業參保工作明顯提速。截至2016年8 月底,天津市工傷保險參保職工387 萬人,其中按項目參保建筑業農民工40.7 萬人,在建參保建設項目2605 個。2016年1~8 月,天津市新增參保項目1138 個,較上年增加348 個,增幅44.1%。近三年全市建筑業累計工傷認定1200 余人,基金累計支付建筑業工傷保險待遇、工傷預防宣傳培訓費用7500 余萬元,發放了11.2 萬份(套)宣傳資料、2.6 萬份工傷預防勞保用品和2.3 萬件宣傳用品。
簡化參保手續 實行“一站式”參保服務
為最大限度地方便建筑企業按項目參保,天津市實行“一站辦理不跑腿”,在建設部門的辦事大廳設立工傷保險參保窗口,方便建筑企業在辦理施工許可、安全監督備案時一并辦理項目參保手續。2015 年,天津市人社部門進一步壓減辦理項目參保所需材料,將以往厚達幾十頁的工程合同簡化為一頁工程中標通知書。天津市實現了“一證多用不等待”。過去,建筑項目總承包單位到銀行繳費后,由社保經辦機構核實到賬情況,開具參保證明并郵寄送達,總承包單位收到參保證明后,方可辦理相關施工許可手續。這一流程下來需要一周左右,會影響工程開工進度。天津市人社部門簡化了參保手續,將銀行出具的社會保險繳費專用收據直接作為參保證明,用以辦理相關手續。此外,天津還實施“一本臺賬不備案”。針對建筑業農民工流動性大的特點,天津市人社部門取消了農民工的實名備案,企業經辦人員不用再每月到社保經辦機構辦理人員的變更手續,而是在發生事故后依據總承包單位的實名制臺賬來確認農民工的身份,極大地減少了企業經辦人員的工作量。
壓縮經辦時限 優化認定鑒定等相關服務
小陶是天津某建筑公司的木工。去年5 月31 日下午,他在建筑工地施工時,不慎從排架上墜落到地面,造成右三踝骨骨折。公司于6 月8 日到當地人社部門為小陶進行工傷申報。4 天后,人社部門對小陶所受傷害認定為工傷,使小陶的3 萬元治療費得到及時報銷。這樣高效的辦事節奏,得益于天津市人社部門壓縮經辦時限,優化工傷認定鑒定和待遇支付服務。近年來,天津市不斷加強參保后續管理服務,著力破解實踐中建筑業農民工勞動關系確認難、經辦理賠時限長等問題。天津市實行勞動關系快速確認,明確以勞動合同為基礎確認勞動關系。對未簽訂勞動合同的,由工傷認定部門根據總承包單位實名制臺賬、工資支付憑證或記錄、工作證、招工登記表、考勤記錄、其他勞動者證言等確認事實勞動關系。對勞動關系難以確認的,由建設部門調查后予以確認勞動關系。天津市人社部門還壓縮業務辦理時限,對事實清楚、無爭議的案件實行“快認快結”,將工傷認定時限由法定15 日縮短至3 日,最長不超過10 日;將鑒定時限由法定60 日縮短至30 日以內;經辦機構在15 日內辦理待遇核定手續。對于認定為工傷后仍在醫療救治期間的職工,特別是傷情較重人員,社保經辦機構和救治醫院即時辦理聯網結算手續,減輕企業和工傷職工的醫療費墊付壓力。
強化宣傳引導 大力推行人文服務
“過去我們公司沒有給職工繳納工傷保險費,一名職工發生工傷后,公司花了很大一筆錢給工傷職工進行治療和補償。人社部門工作人員了解情況后,主動到公司,給我們講解工傷保險政策。多虧了他們的及時宣傳,我們現在給所有職工都繳納了工傷保險費,再也不用擔心類似事件發生了。”天津市武清區某建筑公司經理如是說。通過走訪調研,天津市人社部門發現建筑施工企業負責人大多對工傷保險依法參保強制性認識不深,對經辦流程了解不夠。發現問題后,天津市人社部門開展建筑業參保集中宣傳活動,深入建筑工地,向項目負責人宣傳參保政策,向廣大職工宣傳工傷維權知識,并在集中宣傳日當天發出300 多萬條公益短信。通過細致、精準的宣傳,許多企業負責人對工傷保險有了全新的認識,參保積極性陡然提高。同時,天津市人社部門將工傷保險參保擴面工作與工傷預防宣傳相結合。他們制作了以施工場地安全為藍本的卡通片,在全市公交、地鐵上播放;在天津廣播電臺黃金時段播出注意施工安全、預防高溫中暑的公益廣告;在三家市級報刊推出19 期工傷預防宣傳專版或專欄;購置1 萬套《建筑業職工工傷保險手冊》、2000 套招貼畫向重點工地發放,并發放了大量安全帽、防塵口罩、防護手套等勞保用品。天津市人社部門還通過人文服務促參保。他們在工傷認定過程中發現屬于未參保項目職工的,積極約談項目負責人,力爭實現補參保;對認定為工傷的人員,發送慰問卡、工傷保險服務指南;對傷情較重、行動不便的受傷職工,組織專家上門鑒定;對具有康復價值的工傷職工,發送康復權益告知短信或告知書,使更多工傷職工享受康復服務。(建筑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