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總去工地了”、“謝總不在公司”……
每一次記者提出采訪請求的時候,得到的都是這樣的答復。忙,像一臺24小時運轉的機器,而且是一臺能夠在工作中游刃有余的精密智能機器,這就是廣西建工一建總工程師謝鴻衛的生活常態,正如經常與謝鴻衛去項目檢查的公司質量技術處處長苗方輝說:“幾乎每天都在項目,不是檢查就是幫助項目解決施工難題”。對工作態度嚴謹,對項目服務熱情,這就是謝鴻衛的“建筑人生”。
馬不停蹄:下一刻可能我就會呼吸著另一座城市的空氣了
時間回到2016年7月24日下午15:00,《南國早報》與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聯合舉辦的2016年廣西“最巧工匠”評選活動頒獎典禮現場,謝鴻衛剛剛還在公司會議室與創優工作小組討論申報材料的下一步修改計劃,現在就已經來到了位于民主路的廣西日報社,做好了領獎準備。
7月24日,星期天,早上9:00,創優小組就已經在公司會議室集合,放棄了周末的休息時間,他們為的是能為公司多拿下一座有分量的行業獎項。在謝鴻衛的組織下,創優小組一直就申報材料修改問題討論到了12:30。外賣快餐吃完后,謝鴻衛連閉目休息下都不愿意,干脆點燃一根煙提提神就繼續組織討論。在為創優準備材料的日子里,謝鴻衛基本天天和創優小組成員待在一塊,比和家里人相處的還多,多少個日夜都在加班作戰。
而此時,正在會場準備的謝鴻衛顯然還放不下手頭的工作,不停通過手機安排著公司的各項工作。頒獎典禮簡單而隆重,很快就結束了。在最后的合照環節,謝鴻衛舉著獎狀獎杯,被安排端坐在前排,面對現場記者的閃光燈,見他只是嘴角微微上揚,淺得在鏡頭里幾乎都看不出來,像是在掩飾他些許的不自在。在回訪中,謝鴻衛跟記者說起了那天的頒獎典禮:“身在曹營心在漢啊,心里想著項目創優的申報材料還有很多需要決定,需要改動的,截止時間臨近了,實在是很緊急啊,其實一直想回到公司完成這項工作啊,再說,我還是喜歡跟技術人員坐在一起討論的氣氛,那里才是我的主場,舒坦、自由,還有成就感”。
7月24日15:40,謝鴻衛走出廣西日報社辦公樓,匆匆趕回公司。驅車返程路上,他還一直安排著傍晚要出差佛山的相關事宜。
16:00,謝鴻衛直接回到公司會議室,繼續加入討論,對申報材料的修改做出最終的定稿,雖然匆忙,但它卻是深思熟慮,仿佛一切都已經謀劃好了一樣,給了大家一顆定心丸。
17:00,掐著時間做好工作部署,卻來不及回家收拾下行李,謝鴻衛就馬上往高鐵站方向趕,去參加第二天一早的開標。
這樣緊湊的生活對于很多人來說都是高強度的,但是謝鴻衛卻像會自動上發條的機器,樂此不疲,“生活很充實,下一刻我可能就會呼吸著另一座城市的空氣了,在其位謀其職嘛,這也是我樂意做的事情”。
精益求精:保證質量,不僅是為了公司形象,更是為了內心的無愧無悔
“你覺得什么是工匠?”謝鴻衛在采訪中反問記者。
今年48歲的謝鴻衛,來到公司已經20余年了,中間輾轉了多個崗位,做設計、搞技術、當項目經理,一步一個腳印,走到今天公司總工程師的位置,這一位來自北方的異鄉人,用成績詮釋了一段勵志的奮斗史,也在這20年對精品工程打造的過程中,悟出了工匠精神內涵中最樸素的道理。
“匠心,我覺得其實就是良心。”
品質源于責任,誠信創造價值。這是集團公司的企業宗旨,謝鴻衛對于這句話是十分認可的,這也是他沉下心留在企業的原因之一。口號如果只留在紙上,那永遠都是口號,只有在身體力行了,才不僅僅是口號。在每次的施工質量和安全生產大檢查中,謝鴻衛都要帶隊去到項目一線,尤其馬上又到9月份質量月活動,更需要對施工質量及重大危險源防護進行重點把關。
每次去到項目現場,他可謂是錙銖必究,充分發揮了天秤座特有的敏感神經和敏銳判斷力,幾乎每一個細節都逃不出謝鴻衛的“法眼”。公司現在大力推行樣板引路,主張樣板先行,先建樣板,檢查沒有問題后再正式投入建設,公司質量技術處處長苗方輝說:“謝總十分重視,只要有項目沒有按照規范做好樣板引路,他一定要求整改落實”。公司科技與信息管理中心主任孫富達也回憶說:“有一次去到柳州分公司的一個項目,業主突然要求變更設計,提出要用植筋施工工藝,但是做了樣板以后,發現根本無法保證施工質量,后來謝總提出了一項新工藝,得到了業主、設計、監理方的肯定,并付諸使用,確保了施工的質量。”另一位經常陪同謝鴻衛到項目檢查的公司總工辦主任羅偉也跟記者說起一件他還記憶猶新的事:“有一次跟著謝總去到項目檢查,項目現場的高支模處理得不到位,謝總很生氣,要求主任工必須留下來參與整改工作,直到澆筑完成才能回去”。
在謝鴻衛總工程師的精心打造和嚴謹把關下,廣西建工一建創優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績,自2012年起,獲全國建筑工程最高榮譽獎魯班獎1項,國家優質工程獎2項,廣西區優質工程33項。對于這樣的成績,謝鴻衛說出了心中作為一名建筑人的信念:“我是有理想的,我對質量的要求不僅是為了公司形象,更是為了內心的無愧無悔”。
攻堅克難:我們打破一個壁壘,建筑業就向前邁進了一步
俯瞰敦煌千里大漠黃沙,一縷行云流水的綢帶浮于其上,“似流動的沙丘和‘飛天’飄舞的裙帶”,這是人們對敦煌莫高窟游客服務中心項目外形的形象描述,字里行間無不顯露著濃厚的地域風情和深深的文化底蘊,這一座由廣西建工一建承建的,外形獨特、設計新穎、科技含量極高的建筑,也是謝鴻衛迄今為止最滿意的作品之一。
自2010年4月28日開工伊始,該項目就得到了國家前總理溫家寶的重點批示,是國家發改委批準立項的“敦煌莫高窟保護利用工程”的核心子項目。面對如此重大的工程項目,廣西建工一建當然不能掉以輕心,謝鴻衛帶領最優秀的團隊,堅守大漠,全力以赴。一同參與技術攻關的第四分公司副經理梁兵跟記者說起施工的困難:“敦煌項目的施工技術難度是非常大的,而且還地處祖國大西北沙漠地區,整個項目能夠順利完成,真的非常不容易。”敦煌莫高窟游客服務中心所有柱均為圓柱形、所有墻面均為弧形,屋面有平面波浪形,也有雙曲面凸鼓形,有半球殼體,也有橢圓形狀似沙漏按雙曲拋物線上升變化的網格梁體系天井,設計異常復雜,如謝鴻衛說“在放線測量的時候,就已經遇到了困難,更別說結構施工了。”
一直以來,謝鴻衛都是大家眼中最能解決問題的人,此次也不例外。經過摸索和試驗,謝鴻衛和他的團隊終于摸出了門道,運用了BIM 技術、CAD深化設計技術、全站儀現場放樣技術,以及自主創新的大直徑鋼筋混凝土球殼穹頂屋面施工技術、無規則斜交網狀井字梁雙曲屋面結構施工技術、曲面現澆無梁空心(填塞聚苯板)樓板施工技術、雙曲拋物線梁柱網格結構施工技術、自密實混凝土技術、外墻新型防裂彩色裝飾砂漿技術和建筑業10 項新技術中的9大項31小項技術,攻克了一個個難關,經過4年多的艱苦建設,這個世上獨一無二的建筑于2014年9月正式啟用。
“整個工程施工近乎完美,無需裝飾,呈現出塑性結構的自然美、大氣、簡潔、精準、柔順,完全體現了我的設計理念。”在參觀完游客中心后,該項目設計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建筑設計大師崔愷說。
正是在這一次次解決問題和創造奇跡中,謝鴻衛帶領的技術團隊也在不斷成長,廣西建工一建的科研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其中BIM技術實踐成果在國家級、廣西區技能大賽上屢獲大獎,QC成果2016年獲廣西區一等獎18個,二等獎47個,三等獎34個,鼓勵獎1個,獲全國一等獎2項、二等獎6項。
“我們多一份專研,多一份努力,就能打破一個壁壘,建筑業就能向前邁進一步”謝鴻衛自豪地說。
浪漫情懷:多少困難都堅持下來了,已經沒有什么可怕的了
謝鴻衛是一個豪邁的人,有著北方漢子的爽朗大方,這位閑時喜歡研究國學和歷史的“工匠”,骨子里甚至還有一種不懼冒險的“騎士”浪漫情懷。
謝鴻衛在任敦煌莫高窟游客服務中心項目經理時,曾駐守敦煌2年,與項目一線人員一起抵御惡劣的大漠環境,為敦煌莫高窟游客服務中心的建設打好了堅實的基礎。2011年6月,發生了一件誰都沒有料到的事情。肅北遭遇到百年不遇的洪水災害,由于項目剛好處在低洼地帶,洪水很快就匯流到工地西南面,臨時修建的人工土壩沒能阻擋來勢洶洶的洪水,不到一小時洪水就淹沒了整個項目工地。建筑模板木方、水泥、粉煤等材料毀于一旦,工地現場一片汪洋,狼藉不堪。面對困難,很多項目部人員都打起了退堂鼓,但是謝鴻衛依然堅守陣地,“多少困難都堅持下來了,已經沒有什么可怕的了,我就是要把這座建筑建起來”,正是這樣的狠勁,他充分發揮了團隊主心骨的力量,把團隊再次凝聚在一起,項目很快就回復了災后生產,最終完美呈現出一座偉大的建筑。
多年來和謝鴻衛一起共事的人都很佩服他,稱贊他不僅理論知識過硬,而且有著多年的實踐經驗。當問及對他個人的評價時,“良師益友”是出現頻率最高的。公司科技與信息管理中心主任孫富達說:“謝總就是我們的老大哥,沒有架子,和我們一起加班加點研究討論,詹天佑獎是如此,其他時候也是這樣。記得有一次出差,在路上一直跟我說他在做專家論證時遇到的地下水的問題,說了他的理論依據,計算公式,結論等,跟其他專家不一樣的看法,很系統,我是獲益匪淺啊,他愿意把他的親身經歷還有豐富的理論實踐知識教給我們,是我們的良師益友”。一直負責技術工作的第四分公司副經理梁兵告訴記者:“謝總既有工科生的理性和技術嚴謹性,又具有文科生的浪漫主義情懷,對傳統文化很有研究,與他交流,收益匪淺”,他邊講邊翻開敦煌莫高窟游客服務中心項目建設紀念畫冊,向記者展示謝鴻衛的詩作。循著詩句中的情愫,仿佛看到一位技藝功力深厚的匠人,端著還溫熱的羅布麻茶,正看著眼前精美絕倫的偉大建筑和背后延綿千里的祁連雪山,低聲吟誦:
憶敦煌征戰歲月之初征
戈壁黃沙漫,大漠孤月懸。
絲路湮舊地,暮云渺天山。
筑郡追漢武,鑿空嘆張騫。
先賢留圣跡,鬼斧有魯班。
憶敦煌征戰歲月之征戰
舊歲疑孤煙,萬里赴祁連。
露凝星垂野,沙靜霜滿天。
葡藤蔓磧地,夜光滴危欄。
欲筑金穹夢,豈懼抱鞍眠。
憶敦煌征戰歲月之成功
未嗟天涯遠,玉關月似圓。
瀚漠祁連際,綠洲青海邊。
朔風響戰鼓,黃沙漫征帆。
金甲霜欲滿,大道通樓蘭。
(廣西建工一建 劉政洲 余宏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