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自2008年在全國率先啟動農村危房改造試點以來,逐步探索出一套農村危房改造與村莊整治相結合(“改治結合”)的新經驗。貴州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王曉東在談到貴州農危房“改治結合”的新經驗時說:“這幾條經驗總結提煉得很好,對全省農危房改造和村莊整治工作有重要指導意義,各地要結合實際,認真借鑒推廣,把我省的‘改治結合’工作搞得更好更快。”
貴州農村危房改造是胡錦濤總書記和溫家寶總理直接關懷的重大民生工程,是省委確定的“最急迫的民生工程”。2008年7月,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大力支持下,我省在全國率先啟動了農村危房改造試點工作,成效顯著。截至今年6月30日,全省已完成改造任務82.2萬戶,到今年年底將完成102.2萬戶,占全省農村危房的53%,其中一級危房和“茅草房”改造可基本完成。今年年初,省委、省政府把農村危房改造與村莊整治相結合,創造了貧困山區重大民生工程建設的新經驗,溫家寶總理和李克強副總理在談及貴州農村危房改造時分別指出:“貴州的危房改造工作抓得很好。”“貴州的農村危房改造為全國創造了經驗。”
超前謀劃,統一思想
農村困難群眾住房安全問題是當前我省最緊迫的民生工程。據統計,全省農村危房有192萬戶,除已完成改造的82.2萬戶,還有110萬戶需要改造。由于農村普遍山高路遠、交通不便、技術人才欠缺,加之地方財力匱乏,改造資金籌集壓力和難度巨大,使農村整體面貌一時難以得到根本改觀。為盡快解決群眾住房安全問題,省委、省政府超前謀劃,全省上下統一思想,將農村危房改造與村莊整治列入全省發展規劃的重要內容加以實施。2010年9月,省委、省政府及時將農村危房改造總體規劃由原來的8年調整為6年,并同步將100個村莊整治示范村建設和高速路“四大通道“兩側村莊整治列為2011年全省“十大民生工程”,走“改治結合”之路,以“改善生活環境,提高生活水平”為主題,將農村危房改造與村莊整治有機結合起來,在完成農村危房改造任務的同時,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人居環境、促進農村產業發展。今年7月28日,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貴定縣召開全省農村危房改造和村莊整治相結合現場推進會,有力地推進了全省農村危房改造和村莊整治的開展。
加減統籌,整合資金
一是做好加法,實施“財政補助+農民自籌+整合資源”的危房改造策略。全省進一步加大中央和省財政轉移資金對村莊整治建設的投入力度,在今年年初預算中,省市縣各級財政積極安排專項資金,形成穩定資金投入,堅決禁止虛假配套。鼓勵村民自籌資金,以“投工投勞+政府補助”的方式,輔之以民主協商、“一事一議”等措施,推進農村危房改造和村莊整治工程。同時結合村莊整治所需資金量大、各級財政資金和農民承受能力十分有限的實際,由省賦予縣級政府對資金的統籌整合權、捆綁使用權,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捆綁使用、統籌安排、各記其功”的原則,加大對村莊整治、農村危房改造、移民搬遷、扶貧開發等相關到縣項目資金的整合力度,形成多元化投入機制,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緩解了民生工程資金缺乏的壓力。二是做好減法,嚴格按照“兩最原則”(最危險住房、最困難群眾),先重后輕,有序實施農村危房消除戰略。按照危房輕重和危房戶困難程度,確定改造實施時序,集中力量打殲滅戰,率先對78.24萬戶重度危房、五保戶危房和地質災害危房進行改造,樹立工作信心,確保了危房改造工作順利有序推進。2009年以來,全省重點實施一級危房改造,并兼顧二級、三級危房改造。2010年,實現了“全省范圍內基本消滅茅草房”工作目標。同時,從嚴控制改造標準,減少群眾自身投入。結合省情嚴格按照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財政部、發展與改革委制定的標準,從嚴控制危房改造面積,避免群眾因追求寬房大屋而超越自身承受能力舉債。減資等于增資,通過一增一減,有效化解了資金難題,推進了農村危房改造和村莊整治工作。
改治結合,系統推進
一是把農村危房改造與移民搬遷結合起來。對于那些居住在不具備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地方的困難群眾,盡可能實行集中搬遷;在適宜生活、有利發展的地方統一劃地興建新房。
二是把農村危房改造與預留足夠的生活及產業發展空間結合起來。一方面統一規劃、集中建房,形成農村社區,改善配套的供水、供電、廣播電視、沼氣等基礎設施;另一方面著力改善村容村貌,使改造后的農民住房能更好地體現地方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為發展鄉村旅游等特色產業創造良好條件。
三是把農村危房改造與防御自然災害結合起來。對建在行洪道上的農房及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危房,堅決實行易地重建。目前,省財政已安排專項資金4億多元,用于實施全省地質災害戶搬遷計劃。
2011年,我省啟動城鄉“規劃全覆蓋”工作,以規劃指導城鄉整治與改造。“規劃全覆蓋”堅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原則,按照“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施工”的要求推進村莊整治,堅決杜絕千村一面、千篇一律。
對于少數民族地區,充分保留民族風格,科學運用現代建筑材料和建筑手段,提高建設工作效率和建筑的防火、保溫水平,努力做到既保留地方民居建筑的優秀藝術傳統,又符合現代生活的需要,同時努力避免“一把火燒一個寨子”的悲劇重演。
以點帶面,全面兼顧
結合農村危房改造進入新階段的實際,在全省“改治結合”中,以學習遵義“四在農家”創建活動、深入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切入點,“點線面”結合打好“整體戰”。
在農村基礎設施上“軟硬兼顧”,一手按合理的建筑時序,依次抓好進村路、串戶路、改水、改廁、改圈、改灶、沼氣池等“硬件”建設;一手抓精神文明創建,大力實施庭院美化和環境治理“軟件”建設。通過系統整治,切實改變農村“路難行、水難喝、味難聞”的現狀,展現了農村建設新風貌。
同時打好“點、線、面”結合整體戰。首先是抓示范點建設。今年全省共確定村莊整治示范點100個,其中省級示范點30個,省、市(州、地)共建示范點70個。其次是抓“線”的建設。以廈蓉高速、貴新高速、滬昆高速、貴陽市環城高速以及水黃公路等“四大通道”沿線村莊整治為重點,切實抓好道路沿線200米可視范圍內所有村莊的農村危房改造和村莊整治工作。最后是抓面的建設。通過建點、抓線和擴面,在全省形成村莊整治工作邊試點、邊總結、邊提高、邊推廣的良好工作態勢,高效地推進整治工作。
群眾自建,共創家園
在“改治結合”實踐中,充分尊重群眾的主體地位和意愿,正確處理“政府引導”與“群眾自建”的辯證關系,大力激發廣大村民的主人翁意識,廣泛動員他們主動籌集資金、積極投工投勞共建美好家園,充分發揮村級組織在維護農民主體地位上的直接作用。
如,從江縣廈往村成立了由村支兩委負責人、駐村干部、黨員代表、村民代表參與的“四合一”資金等級評審機構,機構制作了“危改資金兌現明白卡”,按照低保戶、困難戶和一般戶的分類,戶主在所有卡證按手指印后可兌現相應數額的危改資金。同時,針對危房改造資金和部分農戶勞力“兩個不足”的實際,該村進一步整合現有勞動力資源,創新性地開展“換工”互助、以村兩委名義為村民擔保申請銀行小額貸款、“團購”建房物資等形式,為農戶省下了大量資金。(來源:《中國建設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