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周廳長、黃會長、各位領導、各位同仁、同志們、朋友們:
在全國人民喜迎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之際,在2009年五一節即將到來前夕,大家匯聚風景美麗的邕城廣西南寧,參加由我會在這里舉辦的創精品工程研討會,這次研討會規模之大、人員之多是歷年少見的。這充分顯示了廣大建筑企業對建精品工程,樹品牌形象以促進科技進步與技術創新工作的高度重視,也是對協會工作的大力支持。借此,我代表中國建筑業協會對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各位同仁的到來表示熱烈地歡迎和衷心的感謝!廣西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創造了許多經濟奇跡,特別是近些年來,取得了驚人的發展速度,城市面貌更是煥然一新。2008年GDP達到7171.58億元,比去年增長12.8%,比全國經濟平均增長水平高出近3個百分點。今天,我們在這里組織召開研討會,就是要通過這種形式和機會,組織大家學習觀摩廣西在工程建設中好的經驗和成果,以進一步推動西部地區大開發,全面促進我國建筑業的可持續發展。
下面我借此機會講二個方面的問題:
一、關于這次研討會的主要內容、目的及其意義。
這次會議的主要內容是學習總結交流近幾年來企業技術進步和創精品工程的典型經驗和先進做法,研討面對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新形勢下,進一步提升魯班獎工程的質量標準,更加科學規范魯班獎工程的復查和評審。其目的就是通過創精品工程活動,來提高全行業的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水平,促進行業技術進步和管理創新,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在激烈競爭市場中的誠信度。
這次研討會的重要意義在于,去年十一月胡總書記在質量協會《關于加強質量工作的幾點建議》報告的批示中強調指出“質量是企業的生命。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產品質量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一些領域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在當前經濟形勢下,提高產品質量,增強競爭力,對擴大市場需求具有重要意義。望加強領導,認真落實有關法律法規,科學實施,常抓不懈,把我國產品質量提高到新水平。”張德江副總理就貫徹落實胡總書記的指示也做了重要批示,要求要結合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學習領會總書記批示精神、把提高產品質量工作常抓不懈,抓出成效。同時提出要發揮行業協會作用。我們今天召開研討會,就是學習貫徹胡總書記的指示精神,實踐科學發展觀的一次重要活動。特別是目前我國進入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城鎮化建設高峰期,又面臨百年一遇的國際金融危機這樣一個大的環境,中央提出了以擴大內需和刺激消費為中心,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一攬子計劃,投資4萬億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未來幾年,城鄉建設任務將不斷擴大,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民生工程也將大面積開工,這些巨大浩瀚的歷史性工程,都將要由我們數十萬建筑企業的管理者乃至幾千萬建設者,包括農民工去具體組織實施。面對這樣一個新的任務和挑戰,如何確保基礎設施工程建設質量和4萬億投資效益的最大化,質量安全生產工作任重而道遠,行業協會責任重大,而且也已成為我們從事質量管理工作者的重要職責和光榮使命。所以我們說,這次研討會不但意義重大,而且任務艱巨。這也是我們每年都要結合新的形勢和任務,堅持舉辦一期這樣的研討會的重要意義和目的所在。
二、關于建筑業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機遇與挑戰。
大家知道,進入2008年9月之后,發端于美國的信貸危機終于爆發成一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這場危機發展速度之快、影響范圍之廣、恐慌程度之深實屬百年罕見,北美、歐洲、日本經濟體已全面陷入衰,新興經濟體增速也大幅度放緩,自去年下半年以來,我國經濟也出現了難以估量的困難,其關鍵影響主要在于:國內依托于國際市場的產業企業擴展性基本建設項目暫時擱淺;境外工程因資金短缺而停建、緩建和壓縮投資;匯率和利率的大幅震蕩造成工程資金的匯兌縮水;房地產市場的持續低迷使得建設速度放緩;市場的揣測和恐慌心態影響了新上項目的決策;企業自身經營動力和信心不足等方面。面對這一形勢,如何正確認識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性質、發展態勢及其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對于我們應對危機和挑戰,以及在塑造未來世界經濟新秩序的過程中占得先機將產生重要的意義,對此我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
(一)我國三十年改革開放取得的成績為我們應對這場危機奠定了雄厚基礎。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我國綜合國力邁上新臺階。從1978年到2007年,國內生產總值由3645億元增長到24,95萬億元,年均實際增長9.8%,是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長率的3倍多;我國經濟總量上升為世界第四。與此同時,我國建筑業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巨變,全行業總產值已從1980年的287億元增加到了2008年的50018億元,增長174倍。2008年建筑業增加值達到17071億元,占全國GDP的5.7%,施工房屋建筑面積20.27億平方米,投產新建鐵路1719公里,公路9985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433公里),新增發電機組容量9051萬千瓦,新增萬噸級碼頭泊位吞吐能力約3.3億噸。海外承包業務已發展到180多個國家和地區,并有51家企業進入全球最大的225家國際承包商行列。完成金額650億美元,更讓我們值得慶幸的是近些年來,我國建筑業取得重大科技成果達8500余項,在16個行業類中排名第五,專利授權數平均以每年12%的速度增長,科技進步為加強建設工程質量,提高企業市場競爭提供了技術支撐,建筑業為國民經濟做出的巨大貢獻也使得建筑業的支柱產業地位不斷鞏固和增強。遍布大江南北數以萬計的工程項目不僅記載著祖國的建設輝煌,而且也展現了3800萬建設者銳意改革,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時代風采,同時更是凝聚了行業上下始終追求科技創新理想,努力實踐技術進步,不斷推進行業全面發展的智慧和結晶。實踐證明,我國已經具有足夠應對這場金融危機,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經濟實力。
(二)中央擴大內需和刺激消費的一系列重大決策為建筑業應對危機、持續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2008年11月9日,國務院推出一項巨額經濟刺激計劃,旨在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計劃到2010年底共計投資4萬億元人民幣,用于保障安居工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鐵路、公路和機場建設,醫療衛生、文化教育設施建設,生態環境建設以及災后重建等在內的十項措施。在今年三月召開的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國務院又提出了積極擴大內需,切實拉動經濟增長的具體要求。針對建筑業的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保持投資較快增長和優化投資結構。2009年,中央政府投資總額9080億元,主要用于保障性住房、教育、衛生、文化等民生工程建設,節能環保和生態建設,技術改造與科技創新,鐵路、高速公路、農田水利等重點基礎設施建設和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溫總理多次強調,我們的每一分錢都來自人民,必須對人民負責,所有工程建設都要堅持“百年大計,質量第一”,給子孫后代留下寶貴財富。
二是促進房地產市場穩定健康發展。采取積極有效的政策措施,穩定房地產投資,推動房地產業平穩有序發展。加強落實和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設的政策措施。計劃用三年時間,解決750萬戶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和240萬戶林區、墾區、煤礦等棚戶區居民的住房問題。2009年中央財政安排430億元用于補助低保住房困難家庭的實物廉租房建設。選擇一些有條件地區進行試點,把部分住房公積金閑置資金補充用于經濟適用住房建設。積極發展公共租賃住房建設。2009年到2011年全國平均每年新增經濟適用住房將達到130萬套。
三是加快推進地震災區恢復重建工作。2009年中央財政安排1300億元災后重建資金,加快災區城鄉居民住房恢復重建,保證受災群眾年底前住進新房。加快災區學校恢復建設,確保年底前95%以上的學生能在永久性校舍中學習。繼續推進交通、通信、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恢復重建。結合重點產業振興規劃,加快災區產業設施重建與發展。
綜上不難看出金融危機給建筑業造成重大影響,同時也帶來了難得的機遇。主要體現在:擴內需、促增長的重要政策極大地拓展了基本建設市場;層次分明、種類繁多的基礎設施、生態環境、交通以及民用工程的建設為不同層次和專業特性的建筑企業提供了用武之地;積極寬松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緩解了企業的經營壓力;建筑材料和燃油價格的回落降低了企業成本;相對富余的人才市場為企業有針對性選擇用人提供了平臺;產業市場的低落為企業引進技術和產權創造了條件;政府各層面對拉動內需的關注促進了建筑業市場的規范運行;過熱之后的市場平穩為企業加強內涵建設提供了應有的時間和空間;百花齊放的市場格局為企業的中長期規劃提供了依據,同時也為建筑業高質量、高水平、高效率完成各項任務,促進建筑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靠地保證。
(三)審時度勢、夯實基礎,積極冷靜、科學地應對危機。
面對金融危機和國家擴大內需這樣一個新形勢、新任務、新環境,中國建筑業的關鍵性作用也得到進一步的顯示,所以我們必須以科學的態度、辯證的方法、冷靜的思維和務實的精神,在危急中抓住機遇,著力把我們行業的事情做好,夯實基礎、積極應對、迎接挑戰。
1.要立足當前,謀劃未來,著力抓好企業科技創新體系的健全和完善。隨著國際經融危機更大范圍的凸顯和我國拉動內需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相繼開工,市場對建設行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也必對建設科技的發展也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所以加快建立健全行業質量安全保障新體系,增強科技進步與管理創新能力,將事關我國現代化建設應對這場危機、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全局。因此,我們必須要從戰略高度,深刻認識加強建筑企業技術創新來提高工程建設質量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大膽改革,銳意進取,扎實工作,切實發揮科技進步在拉動內需和基礎設施建設中的支撐作用。
科技創新是技術創新之源;技術創新就是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過程。因此,技術創新不僅是建筑行業創新體系的核心,而且也是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同時更是塑造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必由之路。當前,要認真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繼續深入學習貫徹中央關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包括原始創新:以科學發展和技術發明為目的取得專利;集成創新:將多種相關技術有機配合行程新產品和新的生產力,促進建筑業跨越式發展;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要努力加強引進消化吸收,提高我們國家的建筑產業技術水平,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廣泛應用高科技和先進技術。最近,我們組織幾位協會專家委員去南京長江隧道工程考察學習,發現中鐵十四局在超大直徑(直徑14.93m)隧道盾構施工中針對不同的地質變化,在高水壓極其困難的環境中堅持自主創新,開發更換德國進口刀具的高科技成果,攻克了當前一項世界級科技難題很受啟示。如果我們企業都能這樣重視和進行技術創新,中國建筑企業在不遠的將來一定會躋身世界先進技術之林,形成更多擁有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知名品牌。所以我們一定要按照建設部《“十一五”建設科技發展規劃》的具體要求,立足當前,謀劃未來,重視企業技術創新工作的領導,努力營造有利于技術創新的信息平臺,強化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配置科技資源、引導科技活動扎根生產前沿作用,逐步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開發和應用技術創新體系;不斷完善各項配套政策措施,為技術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提供保障。同時要制定技術創新的具體措施,逐漸增加技術創新的資金投入。國有大中型企業要充分發揮各方面的優勢,要建立與企業發展相適應的技術研發中心及相應的機構,要把健全技術創新機制作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內容,把企業技術進步狀況和技術創新能力、新技術和新工藝的應用水平等,作為企業當前管理和長遠發展的重要指標,形成鼓勵和促進新技術開發與推廣應用長效機制。
2.要苦練內功,精細管理,著力提升工程項目管理水平
自八十年代學習魯布革工程管理經驗以來,建筑企業在經營管理上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還要看到與全球先進企業相比較,無論是成本控制管理,研發能力管理、質量安全管理、供應鏈管理、品牌戰略營銷管理,還是融資投資與資本經營管理、人力資源開發管理等方面還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差距。市場狀況好的時候,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的差距表現在掙錢的多和少,效益的高和低;而在市場狀況不好,全球金融危機時,企業管理水平的差距往往要表現為企業的成和敗,生與死。在這種情況下,加強對每一個工程項目的管理就顯得更為重要,因為城鄉建設和發展都是通過一個項目一個項目來實現的,企業的綜合效益也是通過一個項目一個項目來實現的。
所以在當前國家擴大內需的大好機遇面前,建筑企業首先應當轉變觀念,更新思維,全面加強項目管理工作,切實把現代項目管理的方法、理念運用在工程建設中,真正做到科學、高效。
首先要做好綜合分析市場格局的調整,深入研究其自身資源,有針對性地優化企業內部資源配置。要在新的形勢下轉變生產經營觀念,調整產業結構,拓寬服務領域,改變固有建制,適應不同規模、不同體量和不同專業性質的基礎設施建設工作,科學利用其綜合優勢,以適應潛在的教育、衛生、鐵路、公路、城市軌道、災區重建和房地產開發等基礎設施建設市場。充分應用項目管理原理,實現企業資源和市場資源的匹配,資源投入和利用的優化。真正實現有序實施、科學管理,避免不加分析盲目進入,和片面追求短期效益,一哄而上的急功近利現象。
其次是加強和完善制度建設,認真學習貫徹執行《建設工程項目管理規范》。規范是成功經驗的總結、理論研究的升華、崗位職責的標準、衡量管理效果的尺度。國家擴大內需、拉動經濟的政策的逐步實施為我國建筑業迎來了基礎設施、交通、環境建設的新一輪高潮,這就需要我們夯實基礎,做好準備,否則很難勝任大面積項目開工和市場需求,也可能出現新的質量、安全等問題。因此,我們要嚴格按照《建設工程項目管理規范》的要求,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強化執行力建設,嚴格標準執行,重視程序管理,以過程控制為核心,全面推行項目扁平化和精細化管理,練好內功,減少管理層級、縮短管理鏈條,降低管理費用,加強成本核算,強化監督,控制風險,特別是重視計劃工作,做到以計劃為綱,以資源為目,綱舉目張。真正實現制度計劃嚴密、措施落實到位、科學管理高效,確保項目的各項目標得以高水平實現。。
再就是要系統運用現代項目管理知識,廣泛開拓市場,挖掘企業潛力,創新管理機制。要把項目管理的著力點放在企業內部,形成以節能環保為前提的資源管理創新機制、以降低成本為核心的目標管理創新機制、以人為本為原則的人才戰略培育創新機制、以誠信和諧為前提的經營合作創新機制、以科技進步提升項目管理優化升級的創新機制。同時還要加快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構建科學的法人治理機構,建立適應市場要求具有現代特色的以職業經理人為主的經營管理模式,規范運作行為,加強企業自律建設、制度建設和信用建設,為轉變發展方式,推進技術進步、管理創新和提高項目管理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創新水平貢獻力量。
3.要走“質量興業”之路,樹立企業“品牌”發展戰略
一個“品牌企業”,除了企業在科學管理上遙遙領先于一般企業外,重要的是要在產品質量和社會上有很強的信譽度。我們今天講創“魯班獎”工程,不單指的是一個質量獎,她的深刻內涵應該是一個系統工程、民心工程、誠信工程,因為產品質量好壞直接關系企業社會責任問題。我們決不能只顧企業利潤而忽視社會責任,需要把企業發展和社會責任相統籌。現在國際上已經提到標準的統籌,如SA8000就是社會責任體系,它的含義就是賦予市場經濟以人道主義的因素。
ISO9000體系,是質量保證體系,大家可能比較熟悉,其中最關鍵講企業信用,實際上也有社會責任問題,核心內容有三句話,第一句,就是企業經營者應該說的必須說到;第二句,就是說到的必須做到;第三句,做到的必須記下來。每個企業都能做到這一點不容易啊。要做好這一點企業就必須樹立“品牌”意識,對社會信守承諾,對人民勇于負責。建筑業的“品牌企業”形象最重要的也是以產品質量為核心,提高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占有率,突出企業的信譽度和服務質量,包括產品質量和工作標準。國外企業叫經營理念,我們叫企業宗旨。比如“質量第一、用戶至上、以誠取信、服務為本”等。這幾年我們講“質量”講“誠信”的多了起來,因為 “質量”、“誠信”第一是為用戶考慮,來自市場。第二以“質量”、“誠信”為本,能轉換為商機。第三“質量”、“誠信”最終要回歸到企業的各項管理中,它不是空中樓閣。比如美國GE公司,按威爾奇的理念是:用戶滿意是我的工作標準,千千萬萬的用戶是我的質量標準,所以他們提出六個“西格瑪”的質量標準。
當今世界,質量已經成為國際貨物貿易、服務貿易競爭的焦點,質量是一個國家或企業良性發展的基礎和振興的希望所在。沒有質量就沒有市場,更沒有尊嚴。目前國際上普遍認可和廣泛宣傳“大質量觀”,核心內容是“產品、服務質量的全過程控制和全員參與”;“依靠過程和系統的質量保證”。這里要特別強調的是創魯班獎工程必須堅持策劃在先、過程為重,總結提高的原則,從“源頭”抓起,把質量改進和質量控制貫穿在設計、科研、施工、項目試運行全過程。所以,走“質量興業”、創“品牌企業”,最根本最直接的還是立足于從項目的全過程質量控制抓起。一個工程項目的好壞,標志著企業和工程項目綜合管理水平的高低,其中包括施工組織、進度、質量、安全、成本控制。但是在所有指標中比較集中地體現在產品的工程質量上,這是重點,是核心。
